
黄万波和年轻的考古人在龙骨坡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侯亚梅在拍照
9月19日清晨,晨光洒过巫山县庙宇平坝边缘的山林,透过一顶钢棚屋顶,照亮了坑洼不平的坡地。这片坡地正是中国最早古人类化石的发掘地——巫山龙骨坡遗址。
当天上午9时许,94岁的黄万波头戴标志性鸭舌帽,他身材瘦削,个头略矮,他凝视着龙骨坡遗址,心情无比激动。站在他身旁的是60岁的侯亚梅,她精神矍铄,同样对龙骨坡遗址怀有深深的亲切感。
他们满怀喜悦信通实盘,因为9月17日在重庆悦来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年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黄万波与第二、三、四代考古人齐聚一堂。此刻,四代考古人再次相聚,黄万波正俯身向蹲在地上的年轻学者详细讲解植食性动物肢骨化石,延续这场跨越200万年的文明对话。
展开剩余65%—齐聚一堂—
在9月17日举行的2025年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第二代考古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侯亚梅汇报了《龙骨坡遗址第三阶段(2003-2006)中法合作野外工作与成果》,第四代考古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吴雁介绍了《龙骨坡遗址第四、五阶段发掘与收获》。
“第四阶段发掘交由第三代考古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魏光飚负责。”侯亚梅说,2023年,龙骨坡遗址进行第五阶段的考古发掘,由第三代考古人武汉大学教授、考古发掘队队长李英华带队,发掘面积30平方米,三个月内完成了考古任务。当时,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云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和机构共同参与考古发掘工作。
黄万波介绍,四十年来巫山龙骨坡遗址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掘,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考古接力链。这是四代考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此次研讨会,大家齐聚一堂,实属不易。
—精神传承—
9月19日,2025年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打破常规,将会场“搬”到巫山县庙宇镇遗址现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站在发掘现场。他轻抚探方壁上的土层,仿佛在阅读一部厚重史书。“每一层土都是一个时间胶囊,藏着200万年前的故事。”他声音沉稳,目光锐利。这个探方正是“最后的晚餐”的发现地。
在植食性动物肢骨化石旁,侯亚梅、吴雁、廖汝雪等考古学者正蹲身研究。“我们难得聚在一起亲临现场,这是四十年来历经五个阶段发掘的首次,令人倍感欣喜。”黄万波感慨道。
回想起每次发掘,黄万波如数家珍:前两个阶段发掘由他领衔;第三个阶段由现在已60岁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侯亚梅带队;第四阶段发掘交由第三代考古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魏光飚负责。“第四代考古人已成为主力军,第五阶段的发掘工作正是由他们担纲。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廖汝雪、吴雁等第四代考古人就参与了此次发掘。”侯亚梅说,“每次发掘黄老都亲临现场,为我们答疑解惑。”
“考古需要耐心,”黄万波望着年轻面孔谆谆告诫,“重大发现往往需几代人接续求索。薪火相传,最重要的是传递这份执着与热情。”
此次相聚,是对过去四十余年来龙骨坡遗址考古研究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信通实盘研究的展望。他们齐聚于此,交流不同时期的研究心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年轻一代考古人可以从老一辈考古人那里汲取宝贵的经验和精神力量,而老一辈考古人也能从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中看到考古事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未来,相信在四代考古人精神传承的激励下,龙骨坡遗址的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揭示早期人类在龙骨坡地区的生活全貌,让更多人了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奥秘,感受考古事业的魅力与价值。(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郑三波 李凌 刘波 摄影报道)
发布于:北京市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